中培人才数字化服务平台

 
新闻详情

以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三全育人”

发表时间:2022-08-08 09:00

作者:孙莹炜(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芳(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通过打造广覆盖、全渗透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教育实效得到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目标任务相比,课程思政当下面临的现实困境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孤岛效应”:专业教育常常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客观、中立,完成学生知识目标的传授,而忽视或无法达到高层次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思政存在认识片面化、简单相加的“课程+思政”、生硬楔入的家国情怀和主流价值等问题,致使“两层皮”现象突出。因此,需深谙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正视现实困境,把握“破冰”要素,探析基本教育维度,找准实施路径,使得各类课程守好渠、种好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稳步持续推进“三全育人”。

高校、教师、学生协同发力,破解课程思政困境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对内面对更新迭代的教育对象,对外面临着各类思想观念交锋、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以及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加之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困境,高校、教师、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素均应从不同层面持续发力。

一是高校的平台搭建和条件创设。高校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创造条件。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既要教书,也要“传道”育人。此外,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提升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和水平;组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教学共建团队,形成常态化结对机制,开展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

二是教师的自主自觉和品格品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提高育人的自主自觉。教师的育人意识包含思想和认识上的自主以及态度和行动上的自觉。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经师”“人师”相统一, “教书匠”和“大先生”相统一。其次要涵养为师的品格品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专业课教师大多为学生追崇、敬仰的学科、专业人才,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以中医药专业教师为例,教师要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及中医药文化熟悉、认同且坚定自信,由此方能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传承创新,实现对中药专业学生“双思维”的培养目标。

三是学生主体自觉的激发和同步共振。课程思政要遵循教育规律,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特点,既要回应学生成长的个体性诉求,也要关注其社会性需要,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道德,激发学生主体自觉和同步共振,促进学生个体性生长与社会性发展相统一。

知识和价值引领同步进行,拓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路径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课程思政要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的教育维度进行知识引领和价值引领。

一是课程思政要围绕“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教育维度。任何国家的大学课程都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历史和实践表明,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取新知识并取得成就与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自觉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专业课教师须从文化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通识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视角,传递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以医学生为例,通过在药理学专业课中讲解屠呦呦及其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等经典案例出发,引导学生把握药理学在人类卫生健康史上的价值以及中国科学家的巨大贡献,进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和自信感。

二是课程思政要围绕“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的教育维度。专业课教师要善于萃取、消化和吸收学科、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规范,以及在专业探索中所表现出的奉献、探索、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等,并外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通过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例如,中药药剂学应在传授学生“制成药、制好药、制新药、选对药(剂型)”的知识基础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树立规范、质量、诚信、创新和服务意识,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是课程思政要围绕“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的教育维度。修养是人的知识、文化、智慧、善良等特质综合表现出来的美德和力量。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教师自身的师德影响,探索学科的代际传承、学科人物的人格品德等内容涵育学生的人格养成。例如,微生物学教师应通过将人类历史上疾病大流行的历史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等思想力量,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以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价值感等。

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小落细落实,就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干道。高校应与时俱进逐步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在明确育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评定实施效果等方面着力,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的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行的统一。其次,实践拓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助推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多部门要联合联动,紧扣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结合翻转课堂、PBL教学、课内社会实践交流、课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确保盐溶于水,精准滴灌。再次,信息技术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加速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变性、开放性、碎片化为特征,以主体性和平等性为核心,吸引着注重个体表达的当代大学生形成了网络微文化生态。所以要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及课外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着力提高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分享到: